食品成分與中藥不良交互作用資訊查詢平台

隨著中醫中藥熱的興起,有越來越多人嘗試以中草藥來調理或治療身體疾病。一直以來中藥給人的觀念為溫和無副作用,因此,有些人在接受中藥調理或治療的同時,亦藉由健康食品來加強對病情的改善。然而,中藥與健康食品的併用,或許可以提高療效,但也可能產生非預期的不良反應。健康食品管理法自 88 年施行至今,通過衛生署健康食品審查許可之產品已達 189 件,其中,有關免疫調節機能通過 36 件、調節血脂功能通過 67 件及護肝功能通過 20 件,共計123 件,此三類健康食品佔已通過認證之健康食品 65.8%。許多健康食品中標榜之特定保健功效成分,可能會影響體內藥物吸收及代謝系統而造成非預期反應,包括病症、致抗藥性與藥性加強等作用。例如,當歸、獨活及丹蔘等活血化瘀中藥與健康食品成分人蔘、大蒜併用時,可能會增加出血性的危險;紫花地丁、蒲公英、半邊蓮及板藍根等含抗生素之中藥與健康食品成分益生菌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併用時,抗生素會降低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之活性與存活率;健康食品成分紅麴,含有一種可降血脂之天然史塔丁 (statin) 成分與大黃、川芎、丹蔘及赤芍藥等降血脂之中藥併用時,可能會造成藥物加乘作用、肝功能指數上升、肌肉酸痛、甚至横紋肌溶解症等不良反應。因此,建立中藥材與保健食品成分間之交互作用資料庫於臨床用藥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於臨床上執行醫療行為或消費者在使用膳食補充物時,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以保障民眾用藥安全,確保民眾用藥環境之照護品質。可建立保健食品 (免疫調節機能、調節血脂功能及護肝功能) 含有之機能性成分與中藥材成分可能發生交互作用之資訊平台。並在服用特定中藥材情況下,食品可規範標示特定警語之內容,以增進國人使用保健食品及用藥之安全。

作者:吳思敬 博士 (國立嘉義大學 食品科學系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