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成分與中药不良交互作用信息查询平台
随着中医中药热的兴起,有越来越多人嘗試以中草药来調理或治療身体疾病。一直以来中药给人的观念为温和无副作用,因此,有些人在接受中药調理或治療的同时,亦借由健康食品来加強对病情的改善。然而,中药與健康食品的并用,或许可以提高療效,但也可能产生非预期的不良反应。健康食品管理法自 88 年施行至今,通过卫生署健康食品审查许可之产品已达 189 件,其中,有关免疫調节机能通过 36 件、調节血脂功能通过 67 件及护肝功能通过 20 件,共计123 件,此三类健康食品佔已通过认证之健康食品 65.8%。许多健康食品中标榜之特定保健功效成分,可能会影响体内药物吸收及代谢系统而造成非预期反应,包括病症、致抗药性與药性加強等作用。例如,当归、独活及丹蔘等活血化瘀中药與健康食品成分人蔘、大蒜并用时,可能会增加出血性的危险;紫花地丁、蒲公英、半边莲及板蓝根等含抗生素之中药與健康食品成分益生菌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并用时,抗生素会降低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之活性與存活率;健康食品成分红麴,含有一种可降血脂之天然史塔丁 (statin) 成分與大黄、川芎、丹蔘及赤芍药等降血脂之中药并用时,可能会造成药物加乘作用、肝功能指数上升、肌肉酸痛、甚至横纹肌溶解症等不良反应。因此,建立中药材與保健食品成分间之交互作用数据库于临床用药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于临床上执行医療行为或消费者在使用膳食补充物时,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保障民眾用药安全,确保民眾用药环境之照护品质。可建立保健食品 (免疫調节机能、調节血脂功能及护肝功能) 含有之机能性成分與中药材成分可能发生交互作用之信息平台。并在服用特定中药材情况下,食品可规范标示特定警语之内容,以增进国人使用保健食品及用药之安全。作者:吳思敬 博士 (国立嘉义大學 食品科學系 副教授)